“榻,是如何來的?”
“榻,代表著什么?”
“它的身上,又有哪些流傳至今的文化典故?”
榻是一種在唐朝時期被廣泛使用的家具。宋朝以前,床和榻的概念并不分明,榻也可以用作床,可以說榻是床的一種,也可以說床屬于榻的一種。
榻也是一件多功能的家具,其上會放置矮幾,幾上置茶具、書卷或擺設,幾的兩側鋪設坐褥、隱枕,放置于廳堂、書齋等高雅場所。
歷史上關于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的他,面對割據動蕩的歷史局面,以及虎視眈眈的殘余政權,自然十分擔憂,說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好像是一種擔心。
這里所說的“榻”,顯然是睡覺來用的。
跟榻相關的有一個詞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 叫“下榻”。
就是出差,說您在哪兒下榻呀?榻是睡覺的,床也是睡覺的,可是睡覺卻說“上床”,那么它為什么叫“下榻”,不叫“上榻”呢?
這就有個歷史故事,東漢有一個名臣陳蕃,他性情耿直,為官清正廉潔,選賢與能,因公務繁忙,極少接待賓客,特設專榻。
這榻平日是掛在墻上的,若來了重要的客人,才將榻從墻上放下,讓其留宿,所以叫“下榻”。
#床榻與屏風的結合
自東漢起,各種坐具、床具加裝短足,座面、床面被抬離地面,這時,人們出于習慣,把小屏風也移至到座面上、床面上。
因而床或榻常與屏風組合在一起,漸漸形成各種“屏榻”及屏風圍合構成的“同屏式架子床”,與明代的架子床相似,折疊連屏的遮擋,可防風、保暖,提高私密性。
如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的《女史箴圖》中,就有具體的形制和式樣。
這張床的床面低矮,以框形四足作為支撐,配有華美的平頂帷帳。
整張床最令人驚嘆的地方,在于運用屏風來充當了床欄的角色,在本該是床欄的位置,沿著床的四周,安放了一圈連屛式的折疊屏風。
至明代后,架子床的出現使中國人的睡覺有了大睡和小睡之分。
所謂大睡就是夜間睡覺,小睡就是休息,午睡。
那么我們一般的情況下大睡是在架子床或拔步床中完成;小睡是在榻或者羅漢床上完成。
榻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樣式和風格各有不同,但是卻具有方便實用的特點。
這期小編帶大家了解了“榻”背后的故事,下期小編會繼續為大家解密更多紅木家具的故事,大家如果感興趣記得要持續關注我們哦!下期不見不散。
以上部分文獻來源互聯網,僅供學習交流勿作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相關內容。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
運營:生態圖像庫 支持:關注森林網
京ICP備05067984號-28
基于E-file技術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