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黑河濕地白琵鷺
拍攝于2016年9月,地點天鵝湖濕地。
近期有200多只琵嘴鷺在高臺黑河濕地棲息。由于近年來濕地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生物多樣性明顯,每年在這里棲息遷徙的鳥類有80多種,人們的愛鳥護鳥的意識明顯提高,因此高臺黑河濕地也成為候鳥的天堂,生物的家園。與去年相比明顯增多,第一張為去年拍的,其他均為近期拍攝。
白琵鷺(學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于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飛行時頸和腳伸直,交替地拍動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白琵鷺繁殖于歐亞大陸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在非洲,印度半島,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東南亞越冬。
白琵鷺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擴大呈匙狀,黑色,端部黃色;腳亦較長,黑色,脛下部裸出。夏羽全身白色,頭后枕部具長的發絲狀冠羽、橙黃色,前額下部具橙黃色頸環,頦和上喉裸露無羽、橙黃色。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白色,頭后枕部無羽冠,前頸下部亦無橙黃色頸環。
幼鳥全身白色。第一至第四枚初級飛羽具黑褐色端斑,內側飛羽基部綴有灰褐色,多數翅羽具黑色羽軸。
虹膜暗黃色,嘴黑色,前端黃色,幼鳥全為黃色,雜以黑斑,眼先、眼周、臉和喉裸出皮膚黃色,腳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岸邊及其淺水處,也見于水淹平原、蘆葦沼澤濕地、沿海沼澤、海岸、河谷沖積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各類生境,很少出現在河底多石頭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濕地。
白琵鷺生活習性
白琵鷺遷徙
在中國北方繁殖的種群均為夏候鳥。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從南方越冬地遷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南遷。遷徙時常呈40-50只的小群,排成一縱列或呈波浪式的斜行隊列飛行。通常鼓翼飛翔,偶爾也滑翔。多在白天遷飛,傍晚停落覓食。在中國南方繁殖的種群主要為留鳥,不遷徙。在歐洲繁殖的種群主要越冬在非洲,多數往南到索馬里和蘇丹,少數到尼日利亞、肯尼亞和烏干達,也有少數留在地中海盆地,偶爾也有少數往北到荷蘭和英國越冬。在東歐繁殖的種群一部分經過希臘到尼羅河,一部分經意大利到突尼斯。部分在東歐的環志鳥冬季已經在歐洲東南部、意大利、土耳其、突尼斯、利比亞、埃及、蘇丹和尼日爾得到回收。在西亞繁殖的種群主要到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越冬,在里海和黑海環志的5個雛鳥稍后在印度得到回收即可證明。在東亞繁殖的種群主要遷到中國東南部越冬,少數到日本。
白琵鷺習性
常成群活動,偶爾見單只。休息時常在水邊成‘一’字形散開,長時間站立不動。性機警畏人,很難接近。常排成稀疏的單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飛行,兩翅鼓動較快,平均每分鐘鼓動186次。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而且常常是鼓翼和滑翔結合進行。飛行時兩腳伸向后,頭頸向前伸直。
白琵鷺食性
主要以蝦、蟹、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蛙、蝌蚪、蜥蜴、小魚等小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覓食主要在早晨、黃昏和晚上。通常成小群,偶爾也見單獨覓食的。多在不深于30厘米的水邊淺水處覓食,在海邊常在潮間帶和河入??谔幰捠场7敝臣竟澯袝r飛到離營巢地10-20千米的地方覓食,甚至有報告離營巢地35-40千米遠的地方覓食。覓食不是通過眼睛直接捕食可見食物,而是一邊在水邊淺水處行走,一邊將嘴張開,伸入水中左右來回掃動,就像一把半圓形的鐮刀從一邊到另一邊來回割草一樣。嘴通常張開5厘米,嘴尖直接觸到水底,當碰到捕獲物時,即可捉住,有時甚至將嘴放到一邊,拖著嘴迅速奔跑覓食。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
運營:生態圖像庫 支持:關注森林網
京ICP備05067984號-28
基于E-file技術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