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周年之際,省委書記劉國中視察了我們保護區,地點正好是我現在工作的廣貨街保護站管護區。很幸運的代表單位接受了省電視臺采訪,當天晚就上了電視,有同事邊祝賀邊調侃的說“‘黑站長’小解都變成老解了”。自從進入單位,同事們便一直親切的稱呼我“小解”,后來因為常年奔波在保護區野外,皮膚黝黑了很多,加上多次媒體采訪的引用,“黑站長”又成為我的代名詞。
不管稱呼“黑站長”還是“老解”,在牛背梁不知不覺工作了24年,由二十出頭的熱血青年如今已到不惑之年。回首24年與山為伍與水為鄰的工作經歷,多少有點像一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由一個對林業實踐工作一無所知的人到現在相對精通林業各項業務的生態衛士,同時也經歷了牛背梁保護區發展的二十余年。
1999年,我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準確的說我是最后一屆西北林學院畢業的學生),分配到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工作。當時參加工作的地方是老林保護站,報到第一天的情景一直記憶猶新,從西安坐4個多小時的大巴車來到單位,環顧周圍環境,除了山還是山,而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正逢飯點,一碗洋芋白菜面,連吃面必備的油潑辣子都沒有,我的心一下就涼了,一路美好的憧憬也破滅了。
第二天凌晨,還在睡夢中的我就被同事喊醒準備上山工作,配合開展資源調查,匆匆忙忙吃個早飯,七點半不到就出發了,晚上回到站上已經八點多了,全身被汗水浸透且疼痛。當時的心情不可言喻,但一想自己是一個農家子弟得到一份正式工作不容易又調整好自己心態,既來之則安之,就這樣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回首二十多年的工作經歷,沒有多少轟轟烈烈,卻也有過險象環生,2003年,我第一次帶隊進山開展保護區動物調查,在大東溝區域遇上了狗熊,當時是9月份,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小雨,山里漸漸起了大霧,溫度也急劇下降,返回的路上我們穿越在茂密的竹林里,向導在前面帶路,我在隊尾斷后,突然一頭狗熊順著我們的小道自上而下,緊跟在我的身后,狗熊的呼吸聲都能聽得一清二楚,當時嚇得冷汗直冒,急忙把背上的工作包用手扶起,以護住脖子,好在最后平安無事的返回宿營地。
2006年,單位開展羚牛數量與分布調查工作,我和同事趙文超負責調查光頭山羚牛數量,掌握羚牛的種群結構,當時拍攝的設備比較落后,我們近距離守候拍攝時,被羚牛“發現”了,為了數清羚牛的數量,在他們發出警告的時候沒有撤離,結果牛群迎面撲來,我只好拼命奔跑躲避羚牛追擊。當羚牛快要撞上來時,我被逼到了一處落差不高的石崖邊,毫不猶豫縱身躍下,雖然躲開了羚牛的攻擊,卻把胳膊和腿都摔傷了,趴在地上久久不能起身。事后,同事說我逃命的時候就像一陣風,從他眼前一馳而過。通過這樣的經歷,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野外工作,把原來在大學學的理論逐漸和實踐相結合,讓我慢慢了解了保護區的資源狀況,學習認識了珍稀動植物的生長習性,逐漸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
這二十多年里,我見證了保護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作環境由原來的十幾個職工為看電視需要排隊,共用一臺電腦,變成了現在的數字化、網絡化辦公;野外巡護工作由原來的靠腿靠眼變成了天空地一體化。二十余年的風雨兼程,曾經的小解、“黑站長”變成老解,由對林業工作一知半解變成了業務精通的骨干,常言道:“有付出,就有回報”。我的工作成績也得到了單位的認可,先后獲得了陜西省“正義青年”、國家“ 林草學科優秀畢業生”等眾多榮譽。
這二十余年,工作環境沒有大都市那樣繁花似錦車水馬龍,青燈孤影是家常便飯。拋妻兒、舍家庭,終年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與山為鄰,與水為伍,默默守護著祖脈秦嶺的山山水水。既然國家賦予我們生態衛士的榮譽稱號,我們就應該恪盡職守,保護好祖脈秦嶺、維護好秦嶺的生態安全,為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
運營:生態圖像庫 支持:關注森林網
京ICP備05067984號-28
基于E-file技術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