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
華陽古鎮不僅有深厚的人文歷史,還有秀美的山水,更有紅色的革命遺址,它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川陜革命紀念館”的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年代,紅25軍曾在這里生活、戰斗過,并建立起了紅色政權。革命的星火,更加給華陽這個古樸的古鎮增添了一份傳奇,令人神往?,F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紅25軍司令部舊址,去了解紅軍在華陽的革命歷史。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革命委員會根據中央委員會指示,成立了以程子華為軍長、徐海東為副軍長、吳煥先為政委的紅25軍,實行西進北上于陜甘紅軍會師的戰略轉移。1935年3月8日,紅25軍來到華陽,看到這里山大林深、易守難功,決定建立革命根據地,將司令部設在紅石窯村的余家大院內。余家原是紅石窯村的大地主,余家院偏離華陽古鎮,靜謐隱蔽,便于領導開會、研究問題、進行決策,同時也易于保密。紅25軍來到華陽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發動窮人鬧革命等活動,留下了院墻上“只要參加紅軍,窮人才有飽飯吃”的標語。
紅25軍連續擊退圍追敵軍進入陜南。紅25軍前面走,國民黨警備二旅和三旅的部隊在后面追,從鎮安到寧陜,從寧陜到佛坪,分別有過兩次交鋒。3月8日來到華陽,張飛生警備二旅的部隊,也窮追不舍到達茅坪。偵察員報告此消息后,程子華、徐海東大喜,“好,來的正是時候”。他們決定調動全軍力量,尋找天然戰場,殲滅敵人。當日程子華、徐海東帶部分人馬在華陽勘察地形,在距華陽鎮15公里處的石塔河考察,這里向南是板凳埡,該埡是一個布袋狀深谷,兩邊是高山,中間有小道,是個天然的伏擊戰場。3月10日凌晨,紅25軍在石塔河板凳埡的3個山頭上布下天羅地網,只等敵人鉆進來。同時為了麻痹敵人,紅軍偵察員化裝山民,在坡上砍柴,在華陽戲樓前組織扭秧歌、唱大戲。中午時分,張飛生警備二旅的部隊來到石塔河,就問山坡上的砍柴人:“紅軍走哪去了?”砍柴人回答:“走遠了。”張飛生部隊將憊兵疲,從板凳埡進入口袋陣。霎時間,彈如雨下,殺聲震天,紅軍從山坡上猛沖下來,半小時結束了戰斗,殲滅尾追之敵近500多人,繳獲槍支近500多支。旅長張飛生中彈裝死逃跑,團長劉長生被俘,他說“你們實在太厲害了,我們追了你們三天三夜連人影都沒看見,原以為你們害怕我們,怎么也沒想到你們會找著我們打”。當日下午,在華陽街三官廟前戲樓廣場召開慶祝大會,并宣布成立了華陽街、紅石窯、常家壩、石塔河、吊壩河、瓦子溝、小華陽7個蘇維埃,使華陽人民真正翻身當家作了主人。3月11日,紅25軍撥留槍支人馬,組織成立華陽游擊隊,由孫鴻任隊長,并成立了華陽游擊隊黨支部,馬文清任支部書記。3月13日清晨,紅軍離開了華陽,向南漢中方向挺進,途經二郎壩,抵達城固石槽河,被敵49師伍誠仁堵截,又聞紅四方面軍早已結束戰役,轉戰西北,于14日返回華陽。15日召開會議商討了紅25軍進一步的行動方向等重大問題,經過研究,決議揮師東征,于19日撤離華陽,前往商洛一帶,從商洛到達陜北,于同年9月16日與陜甘紅軍會師。它是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隊伍,也是長征中唯一一支增員的隊伍,發展地方游擊師、組建紅74師的中國工農紅軍,為中國工農紅軍增加了新鮮血液。同時與陜甘紅軍一同為中央紅軍提供的大量的布匹、物資,使中央紅軍在陜北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2006年在中央電視臺第六套電視節目《重走紅軍路》欄目中,高度評價了紅25軍長征:沒有紅25軍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也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紅25軍離開華陽后,華陽游擊隊一直活躍在秦嶺山區,擔當起蘇區武裝斗爭,保衛華陽地方政權和革命斗爭成果。1935年7月底,華陽蘇區和華陽游擊隊經歷了血與火的143天,在這期間,洋縣蘇維埃政府干部,縣委交通員、紅軍傷員、游擊隊員67人被敵人逮捕,壯烈犧牲,他們在洋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1988年,中共洋縣縣委、洋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在革命斗爭中捐軀犧牲的烈士,在華陽革命根據地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它巍然屹立于華陽鎮煙家嶺山峁上,方圓數里遙望可及,成為華陽古鎮的一道靚點,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展柜中的槍支是紅25軍當年繳獲的槍支,他們將一部分帶不走的槍支埋在華陽瓦子溝的溝口處,1981年華陽發洪水,泥石流將其從地下沖出來,被人發現后,報告政府后,將它們挖出來,保存在洋縣文博館,后來辦這個展室時借了部分槍支陳列在這里。
在“神工鬼斧堪造就”的華陽奇石中,最奇特的要數陰陽石了。陽石在紅25軍司令部遺址的余家院東墻外的石崖上,陰石在獅子嶺下的黃泥梁上,兩石遙相對應,直線距離約300米,站在這里我們也就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與神奇。相傳在古老的時候,每到半夜子時,霧氣騰騰,二霧相逢發出聲音。有一次竟攔住了曹爽延儻駱道南下的十萬人馬。在紅25軍未到華陽前,余家財大氣粗,這個陽石每每都會擋到他們的去路,又因余家嫁女擋住的迎親的轎子,所以他們派石匠從根部將陽石砸斷,按陰陽學的說法,他破了這面的風水,截斷了自家的“風脈”,至此他們家也因紅25軍的到來而敗落了,再無后人?,F在所看到的是當地老百姓為了陰陽和諧將其用水泥補起來,雖不是原來的陽石,但這也是華陽人民追求美好心愿的體現,符合了大自然造物的規律。據說,如今也有人想要生出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時,就會在晚上悄悄地來這里敬陰陽石,相傳還挺靈驗的。
紅25軍政治部設在高峰村羅家院中。據傳,東漢末年,武將羅瓦錫沿儻駱道路經華陽,來到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個美麗而富裕的居地,且位居秦嶺腹地,隱密寂靜,便于家小隱居于此。羅家在這里人丁興旺,祖祖輩輩勤勞耕種,也有人做官,都為清官,因羅家官聲、家庭名聲好,人們也把這里叫羅家壩。看這個大門,原為四扇門,門樓四柱落地,大門兩邊有一對抱鼓石雕琢精細,顯示著當年大戶人家的氣墊。紅25軍到華陽后,政委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帶領二二五團駐羅家壩,政治部就駐扎于此。當年羅家院里熱鬧非凡,上房里領導們在開會研究部署宣傳工作,下房里,有的磨墨寫宣傳標語,有的找群眾談話,發動窮人鬧革命。政治部里的干部、戰士在羅家院一直忙碌到紅軍撤離華陽。至今我們還可看到墻壁上紅軍刷寫的標語:“反帝國武裝開赴前線!反帝的革命群眾聯合起來!”署名為“紅25軍政治部”。
一九三五年農歷二月,程子華、徐海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途經華陽,與國名黨軍隊浴血奮戰,建立華陽蘇維埃政權,華陽游擊隊,在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中,有一百一十八名先烈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與國民黨軍隊進行英勇頑強的殊死搏斗,碧血流盡,長眠于華陽山下。為了紀念創建華陽蘇區英勇犧牲的紅軍戰士,紀念洋縣在此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后犧牲的二百二十八名烈士,以激勵人民,啟迪后輩,發揚革命傳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爭取更大的勝利,中共洋縣縣委,洋縣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六年十月決定在華陽修建洋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便是雄偉挺拔,魏然矗立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修建于1988年,坐北朝南,紀念碑高19.35米,寬2.5米,象征1935年紅25軍長征到華陽,建立了洋縣歷史上第一次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當我們一步步登上紀念碑的時候,大家不防來數一數有多少個臺階?共有228級臺階,這每一級臺階代表著一名烈士,這巍然挺立的烈士紀念碑,象征著烈士精神永放光芒,碑體共分四層,第一層刻有壁畫;第二層下面為縣委、縣政府撰的碑文,其它三面刻著曾在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的228名烈士姓名;第三層,黑底金字,正書寫著“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東側為李先念題詞:“紅25軍的長征是紅軍長征史上光輝一頁”,西側為原紅25軍軍長程子華題詞:“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北側書寫著“死難烈士萬歲”;第四層是琉璃飛角碑頂。
文字轉自《百度百科》